Articles 文章

GNA's articles explore Southeast Asia's socio-political landscape through our curated collection of long-form written content. These pieces provide in-depth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n social movements, human rights issues, and pressing public concerns across the region.

GNA的文章透過我們精選的長篇文字內容探索東南亞的社會政治格局。這些文章對整個地區的社會運動、人權議題和公眾關心的迫切問題提供了深入的資訊和分析。


【2024年「十億人起義在台灣」 為在台移工自由平權站出來】 Billion Rising in Taiwan, Calling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 for Migrant Workers
文:黃梅舒 假日是勞工喘息的時刻,但3月10日週日下午,有群人卻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沿著台北車站外圍繞行。在他們之中,有些人可能甚至一個月只享有一次休假。這群人是在台灣的外籍移工。他們高聲呼喊:「我們不是奴隸!我們是勞工!(We are not slaves! We are workers!)」,要為自己爭取勞工權益。 這場遊行響應「十億人起義(One Billion Rising)」運動。該運動由社會運動家恩斯勒(Eve Ensler)發起,旨在消除全球女性所面臨的性侵害與性暴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1/3的女性一生中曾遭受毆打或性暴力,占超過十億人口。 今(2024)年的「十億人起義」以「為自由站出來」(Rise for Freedom)為題,透過遊行、舞蹈與行動劇,要求政府正視並拿出實際作為,
漂流異鄉的泰緬邊境孩童,哪兒上學去?Where do children who drift at the Thai-Myanmar border go to school?
作者:李瑞珠 「一間間用竹片、鐵片、塑膠布搭建而成的臨時的『家』,散落在廣袤的田野間。天還未亮,不到 7 歲的孩子就得跟著爸媽到農田裡工作,在烈日下採收馬鈴薯、花生、辣椒等季節性作物;較小的孩子,則獨自在家做家事及照顧更年幼的弟妹,等待家人回來。而所謂的『家』,是會隨著季節遷徙流動的,這一季農作物採收完了,就會換到下一塊田地持續採收其他農作物。」 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泰緬邊境的移工孩童,很難有機會上學,稍有能力就得出門工作,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是來自緬甸底層社會的無身份移工。 緬甸政治經濟動盪 人民紛紛出走泰國 位於泰國西北方的達省美索 (Mae Sot, Tak Province),隔著湄河(Moei River)與緬甸苗瓦底 (Myawaddy) 緊鄰對望,約 20 萬緬甸人民生活在這個城鎮及邊境鄰近地區(IOM, Nov 2023) ,因此美索也被稱為「泰國裡的小緬甸」。 緬甸過去長期內戰及軍事執政,造成經濟發展停頓,
Finding Hope in Chaos: Myanmar Entering its Fourth Year Post-Coup 【在混亂中找到希望:緬甸進入第4年的後政變時代】
by Kristina Kironska (March 8, 2024) While the Myanmar military retains control over major cities like Yangon, Mandalay, and Naypyidaw, its authority in Myanmar’s peripheral territories,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is questionable at best. Years following the failed military coup, there emerges hope for the democratic resistance. By the
【移工伊斯蘭信仰在台灣之衝突與困境】Southeast Asian Muslim community still experience discrimination in Taiwan
作者:彭靖婷 (2024年03月18日) 在新南向政策(NSP)的推動下,政府希望可以促進彼此的相互交流,也因此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學生選擇來台灣深造。此外,由於台灣的發展速度持續快於東南亞鄰國,來自該地區的移工到台灣就業的人數也在逐步增長。這些學生和移工在台灣生活,其中一些人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伊斯蘭信仰,豐富了台灣社會的多樣性。然而,穆斯林社群在台灣生活仍然面臨挑戰,包括歧視和伊斯蘭恐懼症。 特別是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女性,他們曾經在工作中被要求脫下頭巾,以及遭遇到因為宗教服飾而受到歧視的案例。 此外,台灣的穆斯林常常需要應對與其宗教信仰衝突的社會規範。例如,伊斯蘭教認為豬是骯髒不可觸摸的動物,然而台灣的小吃、料理中經常使用豬肉、豬油做為內餡及調味,例如小籠包、肉燥飯、豬腳等,許多雇主或是仲介因為不了解伊斯蘭信仰、文化,要求這些移工入境隨俗,使得他們被迫違反信仰吃豬肉。 《勞動基準法》目前未能將保護範圍擴大到家庭看護工和照護人員,使他們無法獲得每週休息一天的法律保障。這對東南亞家事移工的影響尤其嚴重,他們的工作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經常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因而導致沒有時間進行原本每日的
亞洲鬧世代相挺18歲公民權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的2021年民主指數,東南亞國家大部分屬於「有缺陷民主政體」。但是,當前個別東協國家有關投票年齡的相關法條上,僅有新加坡的投票年齡維持在21歲,其餘皆已在18歲(含)以下。反觀解嚴三十年的台灣,已舉行數次總統直選,並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台灣的公民權卻仍因修憲困難等因素而長期維持在20歲,導致誕生在民主社會的18-20歲青年無法透過選舉制度參與政治與公共決策,這是一個值得台灣社會全體思考的議題。 2022年11月26日九合一地方選舉倒數十天,選戰的煙硝已濃。選民可能發現,不分政黨和候選人,今年的競選文宣中都多出了一行小字:「18歲公民權投同意!」。 有趣的是,由於各政黨在下修投票年齡的議題上取得共識,相較以往公投議案少了政治攻防與爭議,很多選民和民眾反而不知道今年除了九合一地方選舉,還有一個「18歲公民權」的「公民複決」。 立法院交付複決事項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一條之一條文修正案:第一條之一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十八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憲法第一百三十條之規定,停
Roots and routes in the Malay world and beyond: dialogues between Singapore and Taiwan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aiwan Insights, The online magazine of the Taiwan Studies Programme In 2021, five artists/researchers from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aiwan gathered to present their project, The Malay World Project: Roots & Routes, in an online event held by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This event was
Why should Taiwan’s civil society raise its focus on Southeast Asia and forge concrete collaborations?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aiwan Insights The online magazine of the Taiwan Studies Programme Like most once-colonised countries, Taiwan has experienced a chequered history. However, the unique part of Taiwan, which may not be so simila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that the historical remnant has